WWW,687065,COM
记者思维培养出的一双敏锐慧眼不仅让杨晓升洞穿时代变革,且能用笔揭示社会现实发展。在《中国青年》杂志任职的16年间,除了创作出多篇中短篇小说,杨晓升还留下了《中国魂告急——拜金潮袭击共和国》《拷问中国教育》等共计几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后来虽然调换工作,忙碌之余杨晓升仍笔耕不辍,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也诞生于这一时期。
数年采访历程,可谓艰苦卓绝。联络渠道难寻、采访对象内心抵触、采访过程磕磕绊绊……各种现实性的阻碍让杨晓升的走访屡屡碰壁。而深入的挖掘,也意味着要不断揭开失独父母的伤疤,在采访中,杨晓升往往随着受访者的讲述与他们一同落泪,“在情感上备受残酷折磨”。这一题材在当时社会的敏感性同样让出版工作历尽艰辛,直到2014年,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终于以《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为标题顺利出版WWW,687065,COM,一经问世,立刻在社会引发巨大反响。
《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描写了6个不同类型的失独家庭及其生活状况,而这只是杨晓升所见证的失独家庭中的一部分故事。“从事文学创作数十年,我认为迄今为止自己所作最有价值的就是这本书。它让我觉得,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优秀,一定要看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乃至于引发对于全社会的广泛影响和思考WWW,687065,COM,如果能推动社会进步,那便更好。”杨晓升说。
中篇小说《海棠花开》讲述了赵家三代人跨越70年的命运和故事,一大家人经历重重矛盾纠葛,分分合合,最终迎接“和气”的回归。触发杨晓升创作这篇小说的原因,是他听闻身边一对老教授因子女远居国外,身边无人陪伴,偶尔碰到校园中职工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总会驻足长久观看。于是杨晓升开始思考,“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或一个人来说,显赫的名声,最贴近本真的亲情与生活,究竟什么是更重要的?这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但现实生活中兼而有之的人太少了”。以一座寻常老北京四合院作为起笔展开叙事,落到对中国传统家庭中亲情、伦理、人生、命运等多方面问题的探讨,成为小说的核心。从寻常生活中剥露隐藏其中的现实内涵,正是他文学创作的一贯风格。
脚步不停,创作不止。退休两年来,杨晓升仍积极奔赴祖国各地,汲取生活灵感,采风、讲课、应邀出席各种文学交流活动等等,他坦言自己一点也不比在职时清闲,可他忙得快乐、充实、自在。在他看来,自己如今进入了一种更加自如、稳健的创作状态。“不管是从阅历还是生活积累的角度上看,自己现在已到了写作的黄金阶段。由于有相对充足的个人时间,如今我也有更多的思考和想法,接下来会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创作,力争将心中的一个个想法化为一篇篇新作。”
本届“香港海运周”汇集了全球各地远道而来的业界人士,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各个论坛现场济济一堂。21日至22日,“香港海运周”重点活动“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2023”云集了全球超过2000名嘉宾,是亚洲同类型会议中规模之最。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位航运、空运、物流及供应链的专家及行业翘楚亲临会场,在20场专题论坛上就业界的热门议题进行交流。
“‘香港海运周’自举办以来已经成为全球航运业的盛事了,在现场看到了很多全球航运界的同仁。”中国船东协会会长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董事长许立荣感慨,香港是因航运而生的城市,形成了世界级的枢纽港口,集聚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体。他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香港航运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活动期间,香港航运物流协会等团体面向中外人士组织多个港口、货柜码头深度游导赏团。人们在香港现代货箱码头有限公司的控制中心了解高科技设备如何帮助实现高效运营,在国泰航空货运站观摩如何通过数字化提升服务和效率。“香港正积极推动智慧港口建设,这将有助于行业实现减碳目标。”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戴维·罗斯列说。
除了展示香港航运优势与推动业界交流,面向公众开展海事教育也是本届“香港海运周”的重要目标。在上环中山纪念公园举办的“香港海运周定向赛2023”、香港海事训练学院和香港航海学校分别举行的开放日、香港海事博物馆举行的免费亲子同乐日……一系列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先后展开,其中最受关注的当数参观“育鲲”轮。初步统计,开放参观的6天时间里,“育鲲”轮吸引了逾1700人次的香港市民前来参观。
“当前,香港正在着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我们不仅要向市民传播航运文化,人才的培养同样重要。”香港海员工会主席张世添介绍WWW,687065,COM,2018年起,香港海员工会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推动香港青年学生随“育鲲”轮实习项目。今年,共有来自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海事训练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的22名学生及4名带队教师参加随船实习。
“育鲲”轮抵港后,曾在船上参加实习的香港理工大学物流及航运学系周同学身着航海制服再度登船,难掩兴奋。她表示,实习期间她被分派在航海部门,与水手们一起值夜班,见到了香港平时见不到的星空和荧光海,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实习,我更加清楚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航海工作,也坚定了我投身航海业的想法。”周同学说。
甲骨文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然后金文大概从商代中期,我们就已经看到有一些了,尤其是周代的金文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它只是汉字在不同的场景下,或者说在不同的时代WWW,687065,COM,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的一些不同的方式。那么甲骨文主要是商末周初在甲骨占卜上面,逐渐地刻字这种传统可能就不再继续了,这种传统消失了之后,甲骨文当然它也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甲骨文毕竟它写的这种文字,它仍然是汉字的系统。另外为什么说它(甲骨文)是汉语的史料,就是它里面所呈现出来的WWW,687065,COM,无论是词汇、语法等等,它都跟后世的呈现出明显的传承性。比如说最起码的我们现在(语法)是主谓宾,甲骨卜辞它的基本的这种语法句式也是主谓宾以这个为主。
但是即便如此,它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的面貌还是很丰富的。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学术史或者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待,那么甲骨文里面告诉我们之前没告诉的东西,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证实商朝的存在。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的信史向前推了500年,从周往前推到了商,那么这么一种认识,应该就是我们用传统的材料所不能够实现的。
而且这几种自源文字里面只有甲骨文是完全流传下来的,后来那些文字基本上都是成为“死文字”,或者是说发生了剧烈地转变,它跟原来的源头时的文字已经是差别很大。这种文字它的独特性,很值得研究,这个需要我们了解。我们希望通过甲骨文,通过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的一些表现,来了解人类早期历史的一些东西,我想这个都是各国学者共同的一些想法。